请输入关键字
EN
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
2020-09-07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   (点击次数:)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今天,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应时而变———尊重个体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将以“全球共同利益” 为理念[1],经历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2]。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前沿、重点和难点问题。

十多年来,笔者以文华学院为实验基地,率先开展个性化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1 年,笔者在《高等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一文[3],阐述了高校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内涵和实施途径。本文属于“接着说”,旨在阐述高校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建构。

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某种事物形成了模式,才能使人们照着去做。例如,思维模式可以帮助 人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高校个性化教育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只有形成 了一定的模式,才能使大家明确什么是个性化教育 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个性化教育可以有多种模式,文华学院在多年探索中形成了“三九” 个性化教育模式,如图1 所示。本文以文华学院为例,阐述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构建、内涵及探索的深 化。

 

 

图1 “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

 

一、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由的过程。偶然性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不稳定现象[4],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事物发展不可避免、一定如此的趋势, 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自由则是对必然的认 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事物概念的把握,对真理 的认知和实践。文华学院对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文华学院创建于2003年,起初是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笔者作为华中科技大学领导,以 副董事长的身份参与文华学院的举办和管理。从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暑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研讨会,研讨学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005 年,学校暑期工作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质量与学校二级管理”。在此次会议上,教务处提出学校有160多位学生多门功课不及格,他们“根本不想学”,怎么办? 大家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办法。最后,笔者提议,组  织一个小组,自任组长,学校领导、机关部门的负责  人参加,逐个找这些学生谈心,以了解他们为什么不 愿学、困难在什么地方。通过谈心,我们发现,这些  学生都很愿意交流,而且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他  们各有不同的状态,不同的苦恼,导致学习困难的原 因也各有不同。谈心后,我们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 同状况,分别制定课表,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学 习中遇到的困难。结果,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其中三位同学还考上了研究生。这次研讨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教育必须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从以上实践中得到的启示,触发了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的设想。

经过多年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不是在书斋里想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其形成经历了选点突破、初步形成和模式建构三个阶段。

1.选点突破

基于对个性化教育理论的探讨,结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研,我们在2009年正式开始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开展个性化教育,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个性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我 们从哪里开始,如何找到突破口。在研究中,我们选 取以“发掘学生优势潜能”为突破口。这是因为,首 先,个性化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提供合 适的教育,而个体差异主要体现为个体自身所具有 的潜能差异。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关注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5]。其次,潜能与人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生是短暂的,一 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身的价 值,就必须找准自身的优势潜能,并充分发展这一优 势潜能。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优势潜能的发 展,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再次,个人的优势 潜能与其优点、特长紧密相连。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为此,我 们首创“潜能导师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 潜能,发现潜能,选择优势潜能和实现优势潜能。

2.初步形成

开展潜能教育以后,个性化教育还要抓住哪些关键环节才能全面展开。2011 年以来,我们请教育理论界叶澜、王英杰、郭文安、陈学飞等教授与学校师生共同探讨。探讨中,大家对以发掘优势潜能为起点开展个性化教育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基于此,文华学院的个性化教育抓住潜能、立志和空间三个关键点,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深入开展起来。

(1)立志。学生如果只是了解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潜能,这还不够,他们还要明确自己人生发展的目标。目标是方向,是动力。学生要通过努力,去实 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们提出并开展了立志教育。立志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志向是一个人想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其重要性正如孙中山所言:“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也如王阳明所说:“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其次,立志教育带有综合性,是共性和特性的结合,社会贡献和个人发展的结合,道德和科学的结合,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了平台。再次,立志教育帮助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刻苦学习。为开展立志教育,学校精心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2)空间。空间是个体和事物依存的场所,是生命之家,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舞台。学生个性的形 成,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学校的重要责任是为学生个性成长创设空间。我们提出:“在这里,每个人都 可以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空间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首先,空间充当了教育的角色。人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的。教育的独特使命和价值,在于其能够为人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和文化环境。人们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会接受不同的教育。其次,教育通过空间来实 现。学生成长需要物质空间,也需要精神空间,教育 只有通过空间才能完成。再次,个性化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学生个人的潜能、兴趣、经历、学习基础和水准不同,每个学生需要的学习空间也不同。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学校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个性化空间,供学生选择。

(3)三类学生。2012 年初,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应邀到文华学院考察、指导。他提出建议,针对学生的不同状况,从“类”特色入手,进行分类培养。根据陈学飞教授的建议,2012 年9 月,在学校2012 版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上,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将本科生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潜力型三类。“学术型”学生,即学习基础较好,有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的意愿和有明确考取研究生的目标的学生。“应用型”学生,即能顺利完成学业,有较强动手与实践能力,就业、创业意识强的学生。“潜力型”学生,即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具有尚待开发的优势潜能的学生。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学校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至此,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已初步形成。

3.模式建构

文华学院开展个性化教育六年以后,我们开始思考,个性化教育的进展和效果如何,如何深化。为此,从2015 年开始,我们通过访谈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和总结个性化教育。通过调研发现,学校形成了个性化教育的浓厚氛围,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部分学生开始在个性化教育中成长,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个性化教育,有的学生甚至还处于个性化教育之外,没有参与学校组织的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有待深化。究其原因,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还缺乏有力的“行动”,致使个性化教育“说得多,做得少”,仅对部分学生产生了影响。因此,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采取有力的“行动”。2016 年2 月25 日,在新学期工作部署会上,笔者正式提出“三个一行动”,即“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

(1)一人一规划。它要求从校长到教师、学生,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发展规划,年初制定,年末检查,并对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规划是一种责任,每个人最大的责任就是“把自己铸造成器”;规划是一种期待,期望既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又是对人的一种关爱;规划可以帮助人们将理想转变为现实,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和学习的任务。

(2)一生一课表。每个学生根据今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规划、专业学习的共性要求、个人优势潜能 发挥的需要,自主选择课程,制定适合自己的课表。通过“一生一课表”自主选择的课程学习,可帮助学 生发展个性,提升素质和健康成长。

(3)一师一优课。在课程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鉴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达不到个性化教育要求的现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特点、研究方向,选择一门课程,精心设计,不断提升,使之成为优质课程。通过优质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自此,包括三个关键点、三类学生、三个一行动在内的“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已经形成。该模式的形成使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了中介环节,个性化教育具有了可操作性,全体教师、学生都能参与到个性化教育之中。因此,个性化教育成效发生了显著变化。2018年5月,我们对全校11262 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7%。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学生高度认同个性化教育;82%的学生认同学校重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其立志成长;84%的学生认同学校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发展空间。

学生们对个性化教育感受深刻:“个性化教育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当我站在镜子面前,反复端详、观察我自己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才发现我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个性化教育是一个过程,从我们进入文华学院开始,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个性化教育的熏陶,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一点一点形成的。”

“个性化教育是一条阶梯。我们需要一级一级往上爬,到达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通过锻炼去汲取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和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内涵

“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并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

1.三个关键点

个性化教育涉及的因素很多,首先要抓住关键点。潜能、立志、空间之所以能成为个性化教育的三个关键点,因为三者为个性化教育所必须,离开这三个点,个性化教育难以开展起来。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其关系是,在个性化教育中,发掘学生优势潜能是起点,立志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扩展学生发展空间是支点。

(1)发掘优势潜能。潜能是一种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被激发的,并对人的  其他能力、行为产生重要作用的隐形能力。正因为潜能是一种隐形能力,认识潜能、发掘优势潜能,才  需要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首创“潜能导师制”。2009年9月学校制定了实施潜能导师制的试行办法,10月第一批潜能导师177 人上岗。潜能导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发掘自 身的优势潜能;引导学生选择人生发展的方向和作 好学习规划。潜能导师制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发挥 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受教师人数的限制,学校只能  给部分学生配备潜能导师。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接 受指导,经研究、实践,构建了由班级潜能导师、项目  潜能导师和设计潜能导师组成的教师指导体系。具 体来讲,在一年级设置班级潜能导师,在二、三年级  设置项目潜能导师,在四年级设置设计潜能导师。班级潜能导师包括一名潜能导师、二至三名潜能副 导师,潜能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副导师由两名高年 级学生和一名学校行政人员担任。班级潜能导师的 工作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发掘以及选择自 身的优势潜能,引导学生确立目标,指导学生制定人 生规划。项目潜能导师是通过建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项目,由师生双向选择来确定的。在项 目的运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在 项目实践中认识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设计潜能导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写论文)阶 段,除了指导做学生毕业设计外,还帮助他们总结大 学四年生活的经验。潜能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 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发现 潜能为例,导师通过纵向回顾、横向比较、实践探索、潜能测评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以发掘优势潜能为例,导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 擅长的能力来发掘其自身的优势;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并鼓励他们通过刻苦坚持来取得 成功;导师不仅要求学生选择集中学习某一专业技 能,在此基础上扩展、发展,还要求学生选择优势潜能时应着眼未来,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愿望等。[6]

(2)开展立志教育。立志的重要性,诚如朱熹所说:“百学须先立志。”立志是确立自己的志向,立志 教育是引导学生结合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自主建 构并主动实践个体志向的过程。通过研究和实践, 文华学院明确了立志教育的内容,即认识自我,确立 目标,制定规划,坚持不懈;指出了立志教育的途径, 即在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特色活动中,进行立志教育。[7]立志教育触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并促使他们转化为行动,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创新个性化教育空间。近20 年来,随着计算机革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以 及“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学生的学习特 点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学习资料、学 习条件、学习环境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对这 种形势,经过探索和实践,文华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创新个性化教育空间:第一,创新适应现代大学 生学习特征的教学空间,如创设未来学习空间,提升 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优化空间布局等。第二,创 新“学习无处不在”的校园空间,使学生宿舍、食堂等 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第三,创新可供选择的制度空间,如专业选择的自由、学位条件的灵活性、学 分置换等。第四,创新广阔的精神空间,如为学生留 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新师生交流的空间等。第五,创新开放共享的网络教育空间,如广泛运用QQ 及微信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利用优质网络资源, 创新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大数据,创新个性化教育空间等。[8]

2.三类学生

人是千差万别的,但又可以归属不同的类型。


例如,人的思维有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 象逻辑思维等。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将学生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潜力型三种不同类型,并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9]

(1)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不可能全部是学术型的,也有一部分是应用型的;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学生,其中少数人也可能成为学术型。进入应用型大学的学生,一般高考分数相对较低,但其中有的学生本来基础较好,因高考失误而导致分数不高;有的学 生同样有从事学术职业的强烈愿望。因而,大学教育应为这些学生创设发展空间。针对学术型学生, 学校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开设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供他们选择;二是建立创新团队、组织学 科竞赛,吸收他们参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鼓励他们考研,文华学院每年有15%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其中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在鼓励学生考研并帮助他们加深理论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潜能,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应用型学生是应用型大学学生的构成主体。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们 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改革课程结构,大量增加实践性课程;加强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增加课程设计 或大作业环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学生 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开放实验、设 立学生工作室、建立学生社团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 参加课外研究、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潜力型学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进”学生。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出发,不能对他们另眼相看,而是 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不断进步。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找这些学生逐个谈心,了解影响 他们学习被动的原因,激励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量身定制”课 程和选择合适的课程;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落实 学习行动,激励他们“每天进步一丁点,每周进步一 点点,每月进步一小步,每年进步一大步”,从而一步 步摆脱学习被动的局面,最终走向成功。

3.三个一行动

邓小平曾说,要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有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要行动起来,个性化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1)一人一规划。

经过多种实践,在“一人一规划”的实施过程中, 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规划的共性与特性。规划

既要体现国家、学校的要求,又要切合自己的实际, 具有针对性。第二,规划目标的抽象与具体。规划 中明确目标很重要,目标是方向、动力。以往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目标抽象、模糊,起不到具体指导和激励作用。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指导学生善于将自己的学习目标提炼得明确、清晰、具体。第三,规划的制 定与执行。制定规划容易,但执行难。我们把规划 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相结合,年初制定,年中、年末检 查,并形成相应的制度。

(2)一生一课表。

实行“一生一课表”的关键在于学校要有可供选择的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并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开展这项活动:

一是在基础课中设置多层次、多样的针对性课程,学生通过学校编制的“新生课程须知”了解相关 信息。例如,数学课程在微积分、高等数学、线性代 数、概率统计分类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分档教学,把 学生分为提高班和应用班。提高班面向数学基础较好,有考研意向,对科学研究兴趣较浓的学生;应用 班面向毕业后愿意从事实际应用技术工作的学生。此类课程设置如英语课开出了通用英语、学业用途 英语(理工)、学业用途英语(管理)、职场英语、实用 英语阅读、基础英语会话、实用英语会话、英语在线 课程系统、英语语音训练、英语学习方法论、商务英 语读写、商务英语听力等课程,供学生们选择。体育 课程包括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柔力球、毽球、剑术、棍木、太极拳、太极剑、跆拳道、散打、交谊舞、拉丁舞、形体、瑜伽、健美操等。学校希望每一个学 生学习一项能伴随自己终身的体育技能,即“一生一 体育技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爱 的体育项目。

二是各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若干特色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开出不同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选择。例如,通信工程专业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需求,自2008 年起设置“现代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与湖北省、武汉市支柱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既突出了专业优势,又紧跟通信行业新兴技术发展的步伐。工商管理专业将学生个性特征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紧密结合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资产评估三个特色专业方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中文+ 新媒体、中文+非遗管理、中文+ 语文教学、中文+ 品牌传播四个专业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分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会计学专业侧重资产评估、税务会计两个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侧重商务、翻译、教育英语三个专业方向。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

三是鼓励教师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这类选修课大多是跨学科的专题性课程,共开设了800多门。例如,全国教学名师熊永红教授根据学生的需要,主 动开出《物理性试验探索研究》和《跨学科的创新专 题试验》两门公选课,并采用师生一体化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四是全校课程向每个学生开放。每一个专业开设的课程是有限的,但如果全校课程都向每个学生开放,那将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选择 性。为了使这种想法具有可操作性,面对课程太多、学生选择困难的状况,每个学部选择十门左右优质的、通用性较强的课程,纳入全校课程体系,供学生 选择。

五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网上学习课程。目前有很多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网络平台,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选择网上学习课程。在任课教师、潜能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自己的愿望和需 要,选择课程,选择老师。学生选择的课程一经认 定,通过学习和考核,既可计入学分,又可替代相应 的课程。

(3)一师一优课。

为推进“一师一优课”建设,2017 年年底,我们组织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访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讨改进课程教学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一师一优课”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统领“优课”建设,要密切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特色要求,制定“优课”课程建设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使三个课程目标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是形成“优课”教学内容持续更新的机制,使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主流、前沿需求;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追踪前 沿,崇尚实践,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 索的能力和素养。

三是改革“优课”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优课”在教学方法上要探索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 学;在评价方式上,探索过程性学习评价和终结性学习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完善课程平时考核体系,建立包括课堂学习、作业、小测验、调查报告、课题设计等在内的课程考核体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课程考核制度改革方案,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四是“优课”教学要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通过线上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充分利用线上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慕课教学试点,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课程教学机制。

三、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的深化

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个性化教育模式建立之后,如何使模式具有重复性、结构性、稳定性 和可操作性,还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近两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从以下方面继续探索。

1.学习教育理论,探索个性化教育规律

个性化教育要有理论指导,模式离不开相应的理论和观念。我们通过系统学习教育理论、请国内 外专家来校讲授理论、组织多种形式的理论研究会、师生共同探索等形式,加深了对个性化教育规律的 认识,提升了按“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开展个性化 教育的自觉性。

(1)个性化教育观念。观念是人们对世界的意识反映和对事物认识的结果,观念先于行动并指导行动。我们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共同探索,形成 了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即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 个性=共性+特性;万物得其本者生;个体差异是教 育的重要资源;学习需要是个性化教育的起点;创新 精神是个性发展的核心;交往实践是个性化教育的 重要方式;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培养学 生个性,学校要有特色;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境界,一种责任。[11]这些观念在个性化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个性= 共性+ 特性”,将个性和特性区分开来,使个性化教育不致走偏方向。“万物得其本者生”,即“本立道生”。个性 成长同样要抓住根本,文华学院的学生成长的“本” 是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个体差异是教育 的重要资源,这是一位年轻教师提出来的,应从哲学 层面来认识个体差异,并发挥个体差异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个性成长的规律。为探讨学生在个性化教育中如何成长,我们访谈了150名毕业班同学,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出了一些规律性认识。例 如,在迷茫中探寻目标,在比较中认识优势,在交往中提升品质,在规划中实现自我。我们认识到,交往 在学生个性成长中十分重要。交往实践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马克思认为,实践本质上是交往的, 实践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10]。教育教学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使师生产生生命意 义的共情,完成生命意义的转化。一些学生深有体 会地说:“只有出去参加活动,多与别人交流,才能产生思想火花”;“你不交流,永远都是自己那点东西”; “大学=学习+ 经历”。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交往在学生个性成长中的意义,从而重视交往,创造各种 条件扩大师生、生生交往,帮助学生在交往中成长。

(3)教师的角色定位。角色是指一定的身份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基础。弄清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个性化教育才能取得成效。教育具有非决定性、非线性的特点, 各种知识进入学生大脑之后,只有经过内化,才能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思想和灵魂。由此,教师的 角色要由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燃灯者、发 现者。教师应有角色意识,在个性化教育中做“应该 而又能够做的事”。

2.运用大数据,推进个性化教育

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个性化教育可数据化、可操作化。“社会 的数字化”与“数字的社会化”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 使数字与社会融为一体,研究社会、教育,离不开数 据。通过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我们借助田家炳基金,创建个性化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首先从学生数据入手,整合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调查数据、网络行为数据、“一卡通”数据、教务系统数据等在内的管理决策数据和行为数据,建立数据仓储。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三个数据系统。

(1)招生决策支持系统。采集和分析生源信息、了解学生学习背景与特性,是个性化教育的基础。招生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招生统计分析,生源质量与类特色,生源分布热力图,各专业的报到率、流失率 及影响因素,考生录取概率预测。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对分析哪些个性特质的学生最可能进入文华学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个性潜能测评系统。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

“多元潜能”测试、霍兰德职业测评、学习风格测评等

测评工具,建立了个性潜能测评系统。运用该系统, 对2016-2019级新生进行综合测评,并根据测评数据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潜能导师指导学生发掘 优势潜能提供了参考。

(3)个性化学习分析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学生画像、学习行为分析、学习效果与成长轨迹、学业预警等方面。例如,学生画像是在对学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并形成每个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业预警是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和成长轨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成绩预警、行为预警、网络预警、生活预警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该系统已初步建立并试运行。

3.推进个性化教育制度化

深化个性化教育需要制度化。这是因为只有制度化才能使模式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只有坚持不懈 地推行个性化教育,才能使个性化教育“立”起来;才 能使个性化教育传承发展,不因学生、教师、领导的 变动而终止;才能将个性化教育的做法、经验向其他 高校推广,促进个性化教育在更多的高校开展。近 年来,我们在个性化教育制度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将潜能导师设置、立志教育、“一人一规划”、“一生一 课表”、“一师一优课”的做法逐步制度化,这在前面 的论述中已经涉及,以下重点介绍“周日晚点评”的 制度化。

周日晚点评在每周日晚上举行,辅导员和部分教师、干部深入各班,就大家关心的国家大事、学校建设、学生成长等方面的问题,分班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这是开展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这一活动涉及一至四年级的每一个学生,而且每一届参与周日晚点评活动的学生都不一样,探讨的内容十分广泛。

为了使周日晚点评制度化,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明确了周日晚点评的功能、内容和方式。周日晚点评的主题采用“规定性和自 主性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大学四 年成长的规律,确定了八个类别的主题,一至四年级 分别进行探讨,如表1所示。各学部、各班级根据自 己的需要,可以自主确定部分主题。学校相应地制 定了若干检查、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由于制度化, 周日晚点评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表1  文华学院“周日晚点评”主题

年级主题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党旗领航

早日站在党旗下

弘扬核心价值观添彩美丽中国梦

勇于担当奋力开拓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潜能开发

你是自己的伯乐

人生不止一条起跑线

怎样在文华找到第四个苹果

回归初心做自己的朗读

立志教育

管理好自己打理好未来

从不被关注的角落起飞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尊重

别用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

我们为何无法相遇

尊重社会赢得认同

尊重的力量

责任意识

透过王者荣耀看人生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当责任扑面而来

整理着装明日不慌

提升境界

站在新的高度思考问题

做什么事情最有价值

人为什么要有精神追求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向社会

学习指导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关闭小窗口走进图书馆

假如生活没有了文史哲

读书永无毕业

生活服务

认识文华展示自己

生活中的经济学

夜猫子的自救指南

饮水思源

 

个性化教育模式已经建立并初步实施,但个性化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制度化。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例如,大学生潜能以何种方式呈现,优势潜能的发掘和发展有何规律;如何根据大学生学习目的、目标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帮助学生在有目的性的学习任务上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如何精心设计教育教学空间,发挥空间的个性化教育作用等。今后,我们将个性化教育的深化与逐步制度化相结合,推进个性化教育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公共利益”的理念转变?[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3.

[2] 周洪宇,鲍成中.论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7,(3):24-28.

[3] 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9.

[4]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订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79.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8.

[6] 刘献君.认识和发掘大学生的优势潜能[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1-138.

[7] 刘献君.论立志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49-53.

[8] 刘献君.创新教育空间[J].江苏高教,2018,(5):1-6.

[9] 刘献君.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05-113.

[10] 刘献君.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8,(9):1-7.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三卷)[M].北 京:人 民出版社, 1972:24.


 

(本文责任编辑 许 宏)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