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论大学课程设计
2020-09-07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   (点击次数:)

课程十分重要。早在1953年,钱穆先生就精辟地指出:“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1]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主要是围绕课程展开的。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 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教 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做任何事 情,首先要有设计、规划,重视课程,理应重视课程设计。“只有高水平的课程设计,才会产出高水平的课程”;“精彩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精髓”。然而, 在我们的大学课程教学和研究中,课程设计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作为教育部的评估专家,到过包括“985工程”大学、“211 工程”大学,以及地方院校在内的30多所大学参加评估。教学评估中有一个专家听课环节,我一般先到指定的课堂,然后到其他 课堂观察。给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在很多课堂上, “学生眼睛不亮”,老师的授课未能打动学生,引发师 生心灵上的交流、沟通。针对这一现象,我组织召开 了教师座谈会。座谈中,我提出,现在有了印刷术, 有了互联网,为什么还需要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目 的是什么,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是什么?对此,一些 老师谈了自己的思考,但是,部分老师表示,没有想 过这些问题。自此,我开始了对课程的关注和研究, 并在文华学院开展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2017年底,我和文华学院的70多名干部及我所指导的博士生一道,对学校的300 多位教师就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度访谈,形成了100 多万字的访谈材料。本文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文华学院老师们的实践,谈谈对 大学课程设计的认识。

大学课程设计是分层次的,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课程设计是对一所大学的课程进行总体的安排,中观的课程设计是对一个院系、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进行整体的安排,微观的课程设计是对某一门课程进行具体的安排。关于宏观、中观的课程设计,笔者已在《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2]和《抓住四个关键问题 加强大学本科课程建设》[3]两文中论及。本文讨论微观的课程设计,即某一门课程的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设计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一个学科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通过计划、组织、实施、评价、调整,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微观课程设计要根据宏观和中观课程设计的要求展开,其主体是教师。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设计、教师角色设计、教学方式设计、课堂管理设计和课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一、课程目标设计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要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 为活动指明方向。[4]课程目标是指通过课程学习,在发展学生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愿望实现,是确 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课程目标要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根本任务来设计。教师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课程教学要将教育(德育)与教学紧密相 连。在上述原则下,教师应根据各自课程的实际,设 计课程教学目标。文华学院的部分老师现在已经开 始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了。例如,一位老师提出自己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崇尚美好,追求上 进,享受过程,明确目标,健康生活”。一位体育老师 将乒乓球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为五个一:“学习一门 技术,通过一项测试,展示一种品质,发现一个亮点, 获得一次奖励。”一位老师将《实用英语阅读》的课程 目标分为技能目标和人文目标。技能目标包含基本 的阅读技巧。人文目标包括使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习俗风俗、风土人情;唤起学 生的本土文化意识,通过教材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中国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培 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全球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围绕着这一课程目标,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都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人文素养。

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除应达到各自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单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 其培养目标是通过系列课程来实现的,每门课程都 有其独特的功能。教师应将各自的课程放到专业课 程体系中加以考察,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课程之间的关系。例 如,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课程,既要努力增长 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要了解 本专业的需要,突出重点。体育课程除了要让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增强体质以外,还要教会学生懂得团 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为了集体利益而将个人得失置于其后。每门课程,都要关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教是为了学,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教 师在制订课程目标时,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加强针对性教学。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需求不旺,还要考虑 如何通过改进“供给”(课程教学)以引导学生的“需 求”。老师们发现,“有的学生上课时书本、笔记本、笔什么都不带,就带个手机,坐那里玩游戏”,“在课 堂上开展互动,学生不愿搭理你,反正是低头做自己的事”,“你的讲课,就像落入大海的石头,激不起任 何浪花”。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是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一 些老师认为,“当你有某一个需求的时候,你自然会 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最大的职责是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教学才能有效果”。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克服盲目性、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增强责任意识,从而产生 强烈的学习需求,是课程目标设计中需要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教师角色设计

角色是指一定身份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基础。[5]教师角色指教师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因社会分工而具有对年轻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情操和行为习惯的身份。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设计,实质是如何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什么角色?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做什么事最有效,最易于达到教学目标? 这些问题十分重要,也是自有教育以来,教育者长期 思考的问题。弄清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不能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们,教师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即通过讨论和辩论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孔子则 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6],主要意思是必须在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

认识教师角色,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 构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习是自主建构、相互作 用、不断生长的过程。即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 背景知识,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包括教 师的讲授)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 识和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 教学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教育又有自身的规律。例如,教育具 有非决定性、非线性等特点,教师讲课与学生学习之 间并没有直接的决定关系。因为各种知识进入人的 大脑之后,要经过内化,才能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思想灵魂。内化靠谁? 靠自己,谁也代替不了。现在教学的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一些老师认为,“我不 讲学生就不懂”,只顾自己讲,总以为自己讲了学生就接受了就学习了。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十分重要的根源之一。[7]

文华学院的老师们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将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归纳为引导者、合作者、燃灯者、发现者。

引导者。“师生关系是主导和主体关系,用‘主 导’促进‘主体’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 成为引导者,启发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潜 能,明确目标,认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自主学习, 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合作者。“老师和学生是学习的一个共生体,老 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创设合作式课堂, 使自己成为学习项目中的一员。在合作式学习过程 中,教师不仅是老师,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合 作式教学中,师生共生、共长。

燃灯者。“做一个燃灯者,照亮学生的前途。”教师的作用是点燃火苗,燃烧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让其熊熊燃烧。

发现者。“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长处、短处,优势、劣势,教育就是“长善救失”,让学生发扬优点,矫正缺点,健康成长。

老师们还谈到了很多认识和体会,意思大体相同。例如,“教师要由权威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平等的合奏者的角色”;“教师可以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师生之间是整体性关系,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抛砖引玉,教师负责的是抛砖,学生负责的是引玉”; “师生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师生之间不止是知识上的沟通,心灵沟通才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应是原始煤矿的发现者,而不是捡煤渣 者”;“教师和学生分别是导演和演员的角色”;“对于 路经文华的‘问路人’,我会倾尽所能,做好‘引路人’ 的工作”。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开展课程教学, 做“应该而又能够做的事”。“应该”是价值判断,首 先要做“应该”做的事。但世界上“应该”的事多得 很,还要看能不能够做。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 作用是:选择教育资料,激活知识,促进思考。

选择教育资料。教育资料浩如烟海,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料,给学生的学习导向。例如,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有时要创造性地将资源“碎片化”,进行合理的组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不同的作业。

激活知识。教师要通过课程教学,将知识激活,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贴近学生,将知 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从 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促进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通过思考,将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智慧。人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只能看到别的东西。人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自己推开,跳出 来,从 更高的高度来看自己”。

三、教学方式设计

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课程作业、课外交流等。

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文华学院的实践,在课堂讲授的设计中要考虑明确指导思想,运用多种方式教学,处理好各种关系等问题。

首先,要明确课堂讲授的指导思想。一位老师将自己授课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四有”、“五尽量”。 “四有”,即脑中有“纲”,就是既要熟悉教学对象,也 要熟悉所教课程大纲的要求;胸中有“本”,就是指对教材要烂熟于心;目中有“人”,就是在课程教学中, 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能驾驭课堂,随机应变; 心中有“数”,就是要因课制作、设计需要的教学思路。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再做到“五尽量”,即学生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写的,尽量让 学生写;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读的,尽 量让学生读;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想。这样的课 堂改变了单向灌输、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转变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生各 方面能力的发展。

其次,课堂讲授要运用多种方式。由于学科专业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方法千差万别,不 应该是“千师一法、千生一面、千街一景、千家一样”。除了知识点的讲授以外,问题式教学、分组教学、实 地考察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再次,课堂讲授涉及多种因素,面临多种关系, 教学方式设计中要注意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些关系 主要有思想提升与能力培养、科技与人文、基本理论 与实践应用、内容的整体与部分、知识点讲授与问题 式探讨、教育引导与自主学习、个性化教育与个别教 育之间的关系等等。例如,在处理内容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一位老师的做法是:“每次上课前,我都 会勾勒出这门课程的整体脉络与框架,事先让学生 知道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位于何处、来自何处、将会引 向何处,事后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涉及的关键变量、公 式图表进行总结。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回过头 再看当初勾勒的脉络与框架,就觉得知识点历历在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处理知识点讲授与问题式探讨的关系时,教师一方面要讲透知识点,同 时引入问题探讨,通过问题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并上升到思想上的探索。

2.课程作业

作业是课内课外联系的纽带,师生交流的桥梁, 理论联系实践的渠道,教学相长的平台。作业是课 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对作业进行设计时,要考虑 如何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发挥作业在课程教学中的 作用。

首先,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作业,一方面是对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检查,特别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检查;另一方面,作业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锻炼思维及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难易、分量要适中。除一般性作业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布置作业, 例如附加题作业,大作业,小组作业。附加题作业,

是在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的作业基础上布置的难度比较大的选择性作业,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可从中发现“好苗子”。对这些“好苗子”,教师再分别指导他们,能够使他们成长得更好。大作业指的是任务量大、花费时间长,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作业。通过大作业,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特长,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小组作业指的是分小组完成的作业,各小组可以是同一个主题,也可以是不同的主题。小组作业与小组教学相联系,小组教学主要在课内完成,小组作业主要在课外完成。

其次,要认真批改作业。教师认真批改作业,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且, 通过这种行为互动,教师可以深深地影响学生,甚至 影响学生的一生。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曾遇到一位校友,他的企业做得很大,我问他原因。他说:“得益于 作业,我作业不认真。一次,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写了一句话,‘你做作业可以不认真,我改作业不能不认真’。从此,我做作业认真了,做事认真了。认真, 成就了我的事业。”

再次,要发挥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将学生作业情况作为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作业中,教 师可以获得许多信息,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 力,以及教师本人讲课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分析这 些信息,教师能够更好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针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因材施教,对一些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 对一些特殊问题则通过个别交流的方式讲解。从作 业中,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态度、性格、习惯等 方面的问题,通过帮助,引导学生成长。一位老师在 批改作业中发现,一位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很乱,线条   “张牙舞爪”,引起了他的注意。经接触、了解,他发 现这位学生的缺点是养成了“粗枝大叶”的习惯。这 位老师不是一般地批评他,而是与他交流,帮助他逐 步改变这一习惯。后来这个学生的作业工整多了, 最后的考试成绩也相当不错。

3.课外交流

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学方面的差距, 既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但差距更大的在课外。课外交流,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能打通师生、学 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 位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课外交流的重要性:一是在课外的交流中,师生关系不像在课堂上那样彼此相“对立”了。在课堂上,老师是站在讲台上,学生是 坐在讲台下。而在课堂外,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起平坐,学生与老师可以轻松交谈。所以在课外交

流中,老师往往要比课堂上还要注意为人师表,以身 作则,用良好的师德,在轻松的课外环境中感染学 生。二是课外交流能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可以让老 师更加了解学生,还可以增进师生情谊,为之后的教 育工作打下情感基础。三是在课外,学生更容易配 合老师,加快自我认识的步伐,主动展现自己,积极 参加各项活动。课外交流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影响力,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跟随老师 的引导,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使自己得到真正 的提升。

在对课外交流进行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例如,用信息技术拉近师生关系,创建便捷的交流渠道,通过 QQ、微信、E-mail等方式交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给学生推荐课外书籍,参与、指导学生读书活动;担任学生班主任、潜能导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谈心活动等等。

四、课堂管理设计

教育是从要求开始的,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管理也是教育。课堂管理,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但 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课堂管理的责任。我在华中科技大学负责学生工作时,一位专业老师 找到我说,“我的课堂,学生纪律不好,让辅导员来帮 我管一管”。一些老师认为自己是“教知识的,教专 业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是辅导员的事”,这是对 教育深深的误解。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根据课堂管理 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文华学院课堂管理的情况和经验,课堂管理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首课”设计

“首课”,即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首课,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课前,要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对本门课程的期望,从而精心准备。课中,要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本门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联;考试、考查的方法;对学生课程学习和课堂纪律的要求。课后,要了解学生的反映,以对后续课程讲授进行调整。

2.课堂笔记

2016年,一位美国一流大学的副校长,参加我国一所“985 工程”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时,对大学生课堂上不做笔记,感到吃惊。做笔记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笔记将重点、难点以及疑问记录下来, 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思考,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一般地强制要求学生做笔记,不一定有好的效果,要进行设计。文华学院物理系考虑到物理课程的重要性,设计了一种课堂笔记的方式,他们统一印 制《大学物理学生课堂笔记本》,供学生使用,并当堂 收回。笔记本栏目有重点、难点、基本内容、问题与 思考四个方面。一位老师介绍说:“要求学生把老师当堂课讲的主要线条、一些有意思的话和语言记下来,当场收课堂笔记,并对每一个学生的笔记认真进行打分、登记成绩。这样的作业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也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缺陷。不过也有少部分的学生,笔记做得很好,可考试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这类学生往往忙于抄笔记而疏于理解与记忆,后经过指导,成绩有所提高。从目前来看,通过 课内收笔记的方式,学生的到课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抬头率高了,玩手机的没有了,学生听课更加专注, 学习效果更好。”

3.课堂点名

课堂管理中,首先要了解学生是否到课,是否学习了,学习情况如何,因而点名是必要的。但是,如 果点名方法用得不好,不仅费时低效,还会引起学生 的反感。因而,课堂点名,也需要设计。文华学院的 老师们努力探讨并设计点名的方法,例如,将“课堂 派”、“微助教”等软件用于点名,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实行差异化点名策略:对做得好的学生,单独点 名讲,尽可能讲得实;对做得不好的学生,则笼统地 讲,不具体到人,为的是照顾学生的情绪和面子。一 位老师设计了三个点名册:一个用来记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勤情况;一个用来记学生的作业成绩;还有 一个专门记录学生的籍贯、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通过这种分类点名做记录的方法,教师可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有利 于提高个性化教育的针对性。

4.手机管理

在课堂上,如何对待手机,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在手机管理上,一方面,要明确要求,学生不能在课堂上用手机玩网络游戏。在课堂外,适当的网络游戏是可以的,但不能游戏过度。课堂上玩网络游戏,属于游戏过度,不能允许,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加以制止。另一方面,要发挥手机在教学中的作用,运用手机做“正经”事情。例如,一位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录一段英文音频,然后让学生回去以后把录到的内容全部跟读三遍,再把它翻译一遍;有时候则让学生自己拍一个英文的小视频,然后在课堂上用随机摇号的形式抽学生,抽到哪一个学生,就把他拍的视频拿出来放。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用手机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和画的图拍下来,拿回去复习。

五、课程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 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和教育价值等进行研判, 从而为课程改进、提高提供依据和建议的活动。课 程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课程编制的评价,即对课程 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 价;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课程评价的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 评价主体看,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与导向、检测与诊断、区分与优选、决策与调控等方面。课程评价设计,主要涉及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两个方面。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指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对课程的指导思想、活动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课程目标是否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目标是否明确清晰,课程教学是否体现了目标的要求;教师角色定位是否准确,是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师是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否精心组织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成长发展的状态如何等等。教师自我评价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评价的结果要作为课程方案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采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形成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把学生平时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讨论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完成目标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同时注意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实施形成性评价,要下气力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考试制度,主要是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

改革考试内容。目前我国大学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试内容单一,大多停留在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查上,内容缺乏综合性、全面性、研究性。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考试内容要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废除“教多少考多少”,学生只按教材回答试卷的做法,增加课外阅读和社会观察方面的内容。[9]

改革考试方式。形成性评价中的考试方法,首先要废除“一考定论”,即以期终一次性考试来评价 学生的做法,将期终考试与平均考核相结合。文华 学院某系的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是:平时考勤占5%、课堂测试占15%、作业占 20%、学生 PPT 演讲占 10%、卷面考试占50%,重在过程教学。

实行形成性评价,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

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袋。文华学院的部分老师采用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袋的方式,将学生个性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发展,以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将此作为对学生作出科学评价的依据,从而避免评价中拍脑袋,凭印象。

学习检测。部分老师采用了学习检测的方式。一位外语老师将学习检测分为三个方面:学情检测, 语言技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情检测主要

检测学生对面授课程的掌握程度。语言技能提升主要检测学习成果的质量。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主要考察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困难的应对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

大学课程设计还涉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此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 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0.

[2] 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2):62-69.

[3][9] 刘献君.抓住四个关键问题 加强大学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0-43.

[4] 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杨治良.简明心理学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8]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8,18.

[7]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本文责任编辑 曾 伟)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