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学生在比赛中学到真本事,比获得奖项更重要。”这是陈亚斌老师从教20年以来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正面临着"就业即失业"的严峻挑战,针对这一现象,陈亚斌老师通过深入分析传统产业转型与人工智能(AI)前沿应用,结合两会提出的"好房子"概念,与学生们展开了多维度探讨,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效指导。

多层面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武汉城市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部的陈亚斌,有着多重身份——他是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是环境设计系副教授,是2023级环境设计1班辅导员,也曾是一名连续创业者。在他看来,教育与市场需求之所以脱节,是因为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滞后性。许多高校仍然侧重于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技法教学,而对当下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领域,如绿色建筑设计、数字化设计等,涉及较少。学生毕业后通过所学知识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据统计,目前我国环境设计相关企业超过 10 万家,从业人员达数百万之多。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要满足这些要求并非易事。陈亚斌老师通过总结带队创业经验和对市场的清晰认知,从掌握前沿技术、开拓多元领域、发挥创意优势、拓展就业视野四个方面为同学们指明方向。在授课内容上,陈亚斌融入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人工智能(AI)产业赋能等内容,鼓励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积极学习这些前沿技术,力求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2023级环境设计1班班长朱子瑜说,“在课堂下,陈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多参加竞赛,尝试与社会接轨,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前沿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多维度探索,做学生创业创新的“引路人”
为有效破解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陈亚斌老师从多维度开展探索实践,致力于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引路人"。在学部层面,陈亚斌老师主导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室,通过系统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发展方面,陈亚斌老师深入分析全国两会关于"好房子"的政策导向,结合当代社会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提出了环境设计与健康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方向,如健康建筑设计、康复空间设计等专业细分领域。在课余时间,陈亚斌老师带领党员师生团队开展多项文创项目实践,涵盖武汉城市学院校园文创品牌设计开发、武汉红色文创用品设计开发以及非遗国潮文创用品开发等领域,为学院工会、校友会、招生宣传等部门提供了优质的设计服务。在教学过程中,陈亚斌老师着重强调技能升级的重要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参数化设计等前沿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是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如今,他用跨界赋能开辟就业新赛道,打通学生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

百奖百味,他先替学生亲身体会
陈亚斌老师深知,让学生参加竞赛、尝试创新,光靠“纸上谈兵”无法取得成果。陈亚斌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创新创业挑战杯、互联网+大赛、三创赛、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湖北省文创大赛等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多达上百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创业知识,他主动利用晚自习开展创新创业讲座,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前往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参加项目路演,或前往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参观学习。
环境设计专业2023级学生朱慧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期间,作品需要经历层层的筛选。她说,“到底要做什么?要在哪方面创新?要以何种方式创新?参赛过程中,思想容易陷入死胡同。”了解情况后,陈亚斌老师邀请校外企业家、专业的创业孵化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接触更成熟的创业模式。目前,朱慧文团队已经入围省赛。
此外,陈亚斌老师连续三年义务承担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学部负责人,负责赛事宣传、作品指导、作品审核提交等工作,总审核作品上千件,被大赛组委会评为大赛优秀组织者和优秀指导老师。陈亚斌老师表示,每次截稿日期前,他都连续熬夜,花费近一周的时间去仔细审核作品,查看是否需要改进,力求精益求精。
环境设计专业"就业即失业" 的困局虽然严峻,但并非不可破。陈亚斌老师认为,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环境设计专业的学子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创新,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打破困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