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DeepSeek刷屏了!”“听说它能自动生成代码?”“以后程序员要失业了吧?”——最近,生成式AI工具DeepSeek在大学生中掀起热烈讨论。面对学生们的种种疑惑,信息工程学部杨艳霞老师用一堂别开生面的“人机共学实验课”,给出了她的答案。

“上周有个学生拿着AI生成的代码问我:‘老师,以后是不是不用学编程了?’我反问:‘你会让计算器帮你参加高考数学吗?’”杨老师用这个比喻让全场学生笑过之后陷入思考。她演示道:当输入“优化冒泡排序时间复杂度”时,DeepSeek瞬间给出三种改进方案,但选择哪种方案、为何选择,仍需使用者结合具体场景判断。“就像厨师用智能菜谱调整火候,但烹饪的创意和用心是AI替代不了的。”杨老师强调,未来编程教育将更侧重培养“人机协作思维”——用AI解决重复劳动,把精力留给算法设计、系统架构等核心环节。
在《数据结构》课程中,DeepSeek被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栈结构"的教学环节。面对"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LIFO)"这一抽象概念,学生通过向DeepSeek提问获得了直观的类比解释:“栈的操作原理类似于叠放盘子,最后放置的盘子最先被取走。”杨老师表示,“人工智能工具的引入使课堂互动率提升了40%,以往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保持沉默,现在则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初步探索,在验证与修正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种‘生成-验证-反哺’的学习模式,有效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AI也暴露出若干问题。杨老师展示了几份“翻车”作业:有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的代码导致程序逻辑混乱;有学生在提问时未能提供完整的错误信息;还有学生混淆了不同编程语言的作业要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未经充分验证便直接使用人工智能输出的排序算法,虽然在常规测试中能够正常运行,但在处理特殊数据时会出现系统崩溃。针对这些问题,杨老师总结出五大避坑指南:拒绝“拿来主义”,提问要精准,结果需验证,基础别放松,课程要求要对标。她强调:"如同学习自行车需要逐步摆脱辅助轮,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将阻碍编程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在工具选择方面,杨老师对DeepSeek与Manus进行了专业比较:DeepSeek在代码编写、公式推导、论文修改等方面具有广泛适用性,且其研发团队扎根国内,在数据安全方面具有优势,更适合大多数专业场景;Manus则更侧重于元宇宙开发领域,建议选修虚拟现实开发等相关课程的学生使用。针对应用商店中可能存在的仿冒软件,杨老师提出了三个防坑口诀:“认准官网download按钮直接跳转,别在商店里搜;看下载量过万、评分4.5以上还带长评的才是正版;新上架、评分全五星但没评价的,大概率是李鬼!”
“有人问我‘现在该学C语言还是Python’,其实该学的是‘如何驾驭工具’。”杨老师给出三条建议:”像追科技博主一样关注前沿动态,用开源项目练手(比如给Linux提交代码),永远保持‘为什么’的好奇心。当年我们学编程要手动查手册,现在你们有AI助手,但解决问题的快乐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