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文华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中心)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人文学部会议室举行两校“实习实践基地”签约暨授牌仪式。文华学院人文学部党总支书记戴颖、副主任杜俊伟,非遗中心主任谭邦和、副主任陈思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严璨、副院长李志、办公室主任邓莉萍以及曹彦副教授等领导出席此次签约授牌仪式。签约授牌仪式由非遗中心常务副主任肖金云博士主持。
非遗中心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签约暨授牌仪式
双方领导就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共建方向、建设项目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文华学院人文学部党总支书记戴颖表示:“能够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主题教育解决实践育人实际问题的一个具体体现,也将为我们双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带来新的机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好做实,并由此及彼,逐步辐射好的经验和方法,形成长效机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从而促进我们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重实践,建新功,为我们的教书育人再出一个新的典范。”
人文学部戴颖书记致欢迎辞
非遗中心主任谭邦和教授对中心的机构设置、各下设研究所以及非遗校园传承情况进行了介绍,常务副主任肖金云副教授介绍了双方基地共建的缘起。该中心副主任、古琴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吟诵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陈思中先生为大家展示了东腔调吟诵,现场讲解、吟诵了《问刘十九》《江南逢李龟年》等诗作,两首诗的风格和情感不同,呈现也有别,让在场的听众耳目一新,有老师当场表示一定要跟着陈老师学习诗词吟诵。据介绍,陈思中先生的东腔调吟诵于2023年3月被洪山区政府列为洪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申报单位为文华学院和关山街。
陈思中先生为大家展示东腔调吟诵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志教授向文华学院的师生介绍了哲学学院的哲学、宗教学、心理学三大系的基本情况,她表示,哲学与诗词、古琴等艺术是相通的,学生只有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哲学的义理。哲学学院非常重视本科的课程实践的改革,一直致力于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文华学院各有特色,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严璨副书记高度赞扬了文华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她指出,文华学院非遗中心的非遗教学是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所主张的“五育并举”及美学、宗教学、国学等学科有高度的契合性,双方有着更多的合作与拓展空间,希望今后能加强联系,拓展更多的合作空间。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严璨副书记讲话
据悉肖金云副主任介绍,2023年上半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曹彦副教授多次带领“宗教人类学课程”的学生队伍到访森林公园陈思中先生的古琴文化传承点,对他及他的学生们传承的古琴艺术、琴歌、吟诵等多项非遗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基于田野调查报告,曹彦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拍摄创作了人类学田野影视作品《操琴度曲》,并发布于网络。学生完成了田野调查实践,也学习、传播了非遗文化,对双方都是好事。此项合作共建,正得益于此。通过长期的合作交流,双方不仅建立了友谊,而且有了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意向,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培育、文化的传承工作。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曹彦副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在森林公园进行田野调查
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签约
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授牌
该“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是文华学院非遗中心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探索联合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新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益尝试。未来,双方将会进一步探讨基地共建问题,尝试扩大合作范围,推动双方的学生培育、文化传承工作。